走基层|在西大街,“打包”保定记忆

保定新闻网 阅读:9 2025-05-09 14:49:44 评论:0

  走基层|在西大街,“打包”保定记忆

  漫步在保定西大街弹硌路上,脚步声仿佛叩响了历史的门环,这条始建于宋代的"直隶之一街",不仅是北方商业文明的见证者,更是保定人集体记忆的容器。从明代商铺林立到清末卢汉铁路通车后的商贾云集,再到今日中西合璧的建筑画廊,西大街如同一本立体的城市日记,记录着普通百姓的烟火人生与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。让我们走进这条承载乡愁的老街,探寻那些被"打包"保存的保定记忆。

  一、弹硌路上的生活博物馆

  西大街的每一块石板都是历史的录音带,记录着市井生活的原声。2017年住户搬离前,一位商户特意留下了珍贵的工商执照,这张泛黄的纸片不仅是个体经营的证明,更是一个商业时代的缩影。摄影家李华成的镜头捕捉到了2014年露天鱼市的喧嚣,蹲守在鱼摊前的猫咪,2015年理发店老师傅与老顾客之间的默契,以及劳防用品商店女老板朴实的笑容。这些影像如同时间的切片,将普通人的日常升华为城市的文化基因。

  老街改造前,嘉定区文旅局联合多个部门发起了历史影像抢救工程,广泛搜集散落民间的记忆碎片,通过专业筛选与整理,为消逝中的西大街风貌留下了完整的视觉档案。这些照片中,肉铺女老板的围裙、居民家中的即景摆设,无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,让观者仿佛能闻到当年街巷中飘荡的饭菜香。

  二、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长廊

  如今的西大街已华丽蝶变为"多元交融的文旅游廊",但文化的根脉从未断绝。作为拥有1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文化名城,保定将最珍贵的传统技艺汇聚于此——易水砚的温润、古城香业的馥郁、定瓷的素雅,构成了非遗美学的三维画卷。

  更具创新性的是,西大街以"八雅"为主题打造了古代文人生活体验区,文玩、字画、文房四宝与古琴、花道、茶道相映成趣,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。在上林春书场,说书人醒木一拍,历史人物便从书本走入现实;在日知学社,年轻人通过数字技术重新诠释古籍经典,传统与现代在此达成和解。

  三、国潮复兴中的记忆重构

  西大街的创新改造体现了"以古人之规矩,开自己之生面"的文化智慧。以"西街、上林春、日知"三大品牌为支点,这里形成了国潮文创中心、美术馆等新型文化空间,让历史街区焕发青春活力。西街肆集的创意市集上,传统手作与当代设计碰撞火花;上林春剧场的沉浸式演出,让观众成为历史剧情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。

  这种记忆的重构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,而是通过"数创文化"的注入,让年轻人以他们熟悉的方式连接传统。走在改造后的西大街,民国风建筑外立面上跳动着数字艺术的流光,老字号店铺里陈列着跨界联名产品,时空的边界在此变得模糊——这正是当代保定人对城市记忆最生动的"打包"方式。

  结语:记忆的容器与未来的起点

  西大街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宋元明清的建筑肌理,更在于它收纳了几代保定人的情感密码。从工商执照到数字非遗,从露天鱼市到国潮美术馆,这条老街始终在扮演着城市记忆"转换器"的角色,将个人的生活印记转化为集体的文化资产。在这里,"打包"保定记忆不是封存过往,而是以开放的态度让历史与当代对话,让乡愁有处寄放,也让未来有根可循。或许正如那位留下执照的商户所愿:记忆被妥善保管,故事才能继续书写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保定新闻网提供聚焦、健康、城建等8大民生板块及本地文化资讯,打造有温度的城市信息枢纽”,用关键词串联内容价值。